中國更容易出現“男孩危機”
你知道嗎,中國男孩的體質呈逐年下降趨勢,與日本男孩相比,中國男孩變“矮”了:中國7歲到17歲的中國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齡人矮了2.54厘米;
你知道嗎,男孩比女孩的情緒更脆弱,北京兒童醫(yī)院7年間19196個病例中,男性患兒占69%,其中6~11歲男孩心理疾病發(fā)病率是女孩的兩倍;
你知道嗎,國家獎學金“陰盛陽衰”,男生學習佼佼者比例呈自由落體式下降,初中和小學的男孩更是早就掉隊了,男孩學業(yè)全線告急……
2010年1月出版的《拯救男孩》一書,披露了當下正在發(fā)生的,讓家長、教師和公眾深感震驚的一些事實和數據。本書的作者、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:“我們往往關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權,而無意之中忽視了男孩,男孩成為一個被人遺忘的群體,其危機不斷惡化而不為人所關注!
然而,面對“拯救男孩”的呼聲,也有一些女性主義者提出疑問:在“男女平等”的現代社會,非要把男孩教育得“像個男孩”,把女孩教育得“像個女孩”。有沒有必要?
對此,孫云曉表示,人們應該首先接受性別差異,并正視其帶來的影響。
男孩到了“懸崖邊”
現在,不少學校大多數“差生”都是男孩。廣西一所中學曾出現過一個特殊的班級,班里53名學生全是男生,并被認為是紀律差、不好好學習的“差生”。
而且,男孩不再像人們印象中那樣“皮實”了。一些老師不敢批評男生,因為“回答不出問題時,他們露出極其尷尬的表情,要是再說上兩句,看起來馬上就要哭了”。
“有些男孩嬌滴滴的,行動扭扭捏捏,比女孩還要膽小怕事,而有些活潑好動、敢冒險、敢質疑的男孩卻被看成問題孩子。”在孫云曉看來,男孩“全面潰敗”乃至趨向“女性化”的現象,已成為全局性、整體性的問題。
甚至在高校,男生的氣場也不夠強大。2006年8月,在新生錄取工作結束不久,心理系講師李文道解釋說,選秀節(jié)目對成年人沒有傷害,但對人生觀、價值觀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,很容易直接模仿其外在形象,導致審美觀、價值觀混亂,“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”。
有一些女性主義者直言:中國是個男權社會,男孩根本不需要拯救。孫云曉有一個相交20多年的知名學者朋友,一個有理論素養(yǎng)的女權主義者,正是持這個觀點。
“就整體而言,中國目前依然是男性占主導地位的社會,但這并不表明男孩成長的危機不存在!睂O云曉說,他和那個朋友幾次爭論,并不妨礙兩人的友誼!罢胬碓睫q越明,我認為《拯救男孩》是有大量的事實和科學的理論為依據的!
孫云曉笑著說:“我非常贊同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話,男人的第一魅力是責任感。不負責任的男人多了,女人還會感覺到安全嗎?如果不拯救男孩,將會產生越來越多缺乏責任感的男人,這對女性來說可能是噩夢的開始,它肯定會危及女性和社會的和諧!
性別教育首先要尊重性別差異
幾個男孩在河邊玩,其中一個孩子溺水了。其他幾個男孩沒有呼叫、沒有找人,反而平靜地各自回家,好像什么也沒發(fā)生過。事后,當大人問起,他們說自己害怕,怕?lián)熑巍?
孫云曉提起這個故事的時候說,男孩首先要成為男孩,女孩首先要成為女孩,然后吸收對方性格中的優(yōu)點。面對災難時,比如遭遇歹徒襲擊,女孩當然也要勇敢,但這時如果男孩懦弱躲在女孩身后,或者丟下女孩自己逃之夭夭,誰愿意接受這樣的現實呢,這也是寫《拯救男孩》的原因之一。
那么,這是否意味著在對男孩和女孩進行教育時,要有意識地灌輸“男人應該更勇敢”,而非“男孩女孩一樣勇敢”呢?
他表示,在許多國家和地區(qū),有男童子軍、女童子軍,在日本有男孩節(jié)、女孩節(jié),但在中國,人們幾乎不考慮性別差異的影響,即使是體育課,許多學校也沒有考慮到男女不同的體質特點,男女一起上體育課(后來一些地區(qū)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,如北京市從2008年起在初中實行體育分性別上課)。在“男女平等”的大旗下,中國學校以統(tǒng)一的內容、統(tǒng)一的方式、統(tǒng)一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,而這恰恰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。真正意義上的“平等”是給男孩和女孩選擇的自由,并在法律上保障這種自由。例如,根據男孩的生理特點和需求,讓男孩有足夠的運動,鍛煉出強健的體魂,就是尊重性別差異。
“性別教育,第一位是要尊重自然的、先天的性別差異。”孫云曉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