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報告”是指一種不正當(dāng)?shù)呐e報行為
“小報告”是指一種不正當(dāng)?shù)呐e報行為,或是內(nèi)容不正當(dāng),或是動機不正當(dāng),或是手段不正當(dāng),或是幾者兼而有之。
“小報告”古已有之,不過那時還沒有這個名稱,人們一般習(xí)慣稱之為“進讒”。所謂“讒”就是說別人的壞話。之所以稱“進”,大抵因為要說別人壞話,當(dāng)然有一定的目的,為了實現(xiàn)這個不可告人的目的,讒言就要講給足以影響被讒者命運的人聽,這種人一般不是官高便是位重。把讒言講給這些地位高的人聽,所以稱之為“進”。
在單位中,“小報告”都是打給領(lǐng)導(dǎo)聽的,如果領(lǐng)導(dǎo)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,這種“小報告”也起不到多大作用。但如果領(lǐng)導(dǎo)是一個黑白不辨、易聽信他人的人,“小報告”就會對被誣諂者構(gòu)成威脅。
在一個單位中工作,難免會有得罪他人之處,如果被你得罪的人是“小人”之輩,你不得不防他在領(lǐng)導(dǎo)面前進你的“讒言”。
(1)先發(fā)制人
一般而言,那些散布流言蜚語告“黑狀”的人,為了使自己編造的“小報告”發(fā)揮陷害人的功效,總是要研究人們的心理。他們這些人在陷害人的實踐中,也逐漸“摸索”到這樣一個規(guī)律,即:從總體來說,人們往往對第一印象來得深刻,一經(jīng)形成,常常會積淀為一種思維上的定式。比如說,某人對張三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印象,既沒有好感,也沒有惡感。如果在這時,有人對他說張三其人是如何品行不軌、道德敗壞等等,那么,他即使是對于該人的話并不言聽計從,可是,在內(nèi)心深處卻著實地對張三的人品如何打了個大大的問號,心理上也對其呈現(xiàn)出惡感的苗頭。及至張三自己或者另外的人再為之辯白,說那些攻擊張三品行的話語純系無中生有,顛倒黑白,這時,已經(jīng)大大落后了。因為,這些觀點同前面形成的第一印象發(fā)生了沖突,所以,很難入腦。除非這個后來的印象特別強烈,或是不斷地進行多次重復(fù),才有可能改變或是沖淡先前的第一印象。這就好比是一張白紙,第一筆畫上去總是清清楚楚,若要在畫過的紙上另畫一幅,那么,所耗的力氣則不知要大多少倍,而且原先紙上已形成的影像也很難完全徹底地消除。
那些善于制造“小報告”的人正是抓住人們的思維和心理上的這一特點,想方設(shè)法地做到捷足先登,先發(fā)制人。而被暗箭傷害的人往往由于疏于防范,棋輸后手,所以,大多處于辯誣的不利地位,有些人甚至連辯誣的機會都不可得,白白地被人坑了一下。
我們知道,先發(fā)制人的厲害,在于告黑狀的人搶了先手。但是,如果是有可能被誣陷的人事先采取措施,積極進行自我保護,或者是一聞風(fēng)吹草動,就積極行動起來,自己搶奪了先手,局勢豈不完全改觀了嗎?所以,對于防范和反擊“小報告”的每個人來說,要做到克敵至勝,就不能總是“棋行后手”,也應(yīng)該積極地行動起來,在那些打“小報告”的惡人告“黑狀”之前,搶奪先機,從而擊敗流言蜚語對自己的造謠和誣蔑。
(2)針鋒相對
采取“針鋒相對”的對策防范和反擊“小報告”最為關(guān)鍵之處是選準(zhǔn)目標(biāo),并且針對滋事生非的奸人的逆行,采取公開論戰(zhàn)的方法,對其所散播的流言蜚語進行大膽揭露和堅決批駁,貶斥其所做的這種卑劣行為。這就要求:
首先主動出擊,把所發(fā)生的事情的原委詳細客觀地公布給大家,使人們對此都有一定知曉、
其次,與打“小報告”的奸人進行公然論戰(zhàn),把客觀事實與那些偷偷摸摸上報的“黑材料”以及背后的各種不實之辭等都擺到桌面上來;
再次,幫助和引導(dǎo)人們把正確的客觀事實與“黑材料”相互對比、推敲,進行參照。
這樣一來,那些所謂某些人所提供的“材料”、“報告”、“證明”和“肺腑之言”等等的真假虛實也就昭然若揭了。
(3)利用第三者
利用第三者來對付小報告,可以給人們一種真實可靠的印象。
如果沒有比較超脫的旁觀者勇敢地介人,江充的讒言是很難被拆穿的。
(4)不給小人以把柄
奸佞之人打“小報告”、“告黑狀”誣陷他人,總是想方設(shè)法抓住被侵害者身上的一點把柄,然后無限夸大,使勁攻擊,這不僅是那些喜好挑拔離間、搬弄是非之輩的做法,一切坑人害命的奸邪小人都如此。
然而,俗話說:身正不怕影子歪。如果為人辦事都做到實事求是,口說老實話,身行老實事,襟懷坦蕩,正直無私,做一個值得信賴、值得重用的人,那么,奸邪之人就不敢有非分之心,讒佞之徒也難以抓住打“小報告”誣陷害人的把柄,因而,也就遠離了一切罪惡之源,避免了禍患的發(fā)生。
來源:牛津管理評論